当前位置:免费学习网高中知识点高二内容页

高二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

2020-06-04 14:35:01 高二知识点 访问手机版

  【导语】直面高二的挑战,认清高二的自己,明确高二的目标,意义重大。因为,高二的这个岔路口,分出的是渐行渐远的两条路,指向的是人生意义上的两个截然相反的阶段性终端。免费学习网高二频道为正在奋斗的你整理了《高二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希望你喜欢!

  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常常夜以继日地博览群书。他的书房紧挨着一个姹紫嫣红的花园,但他却三年都没有进去瞧上一眼。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求知欲愈加强烈,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最终成为让人敬仰的儒学大师。

  后来,董仲舒开始“下帷讲诵”,传道授业,发扬光大儒家思想。史书记载,董仲舒讲学时,在讲堂里挂上一幅帷帘,他在里面讲,*在帘外听,只有资性优异、学问高深的*才能登堂入室,得其亲传。其余*皆按授业的先后和深浅,在门下转相传授。可见其声誉之高,气派之盛。

  董仲舒十分推崇儒家学说,你知道他是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吗?儒学又是如何被确定为正统思想的呢?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会有所收获。

  【推进新课】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纷飞,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面对汉初如此形势,刘邦吸取秦暴亡的教训,西汉初年统治者在治国思想上走向另一个极端。

  2措施: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教训,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如减租、免奴为庶人,士兵复员回乡授予田宅,免其赋役等。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汉随秦制”、“萧规曹随”的历史典故

  2.“有为”

  1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此时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协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贤良对策”。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合作探究1:汉武帝为什么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①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②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根本原因

  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致。以适合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者,天夺之。”

  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合作探究2: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合作探究3: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解题关键: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是他要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

  思路引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社会背景。

  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3、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作用

  1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合作探究4: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③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影响: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采取尊儒的措施

  合作探究5: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

  ③教育方面: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

  2、独尊儒术的结果

  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儒学之士在中国政治和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3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的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4思想文化*导致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合作探究7: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有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的需要。

  合作探究8:如何评价新儒学?

  1积极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②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③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消极

  ①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②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③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是为了维护封建*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课后小结

  课后习题

  高考真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

  1.2014o新课标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得到强化

  2.2014o江苏单科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3.2013o福建文综《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4.2013o重庆文综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本题考查儒家*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材料没有涉及养子和亲子的权利,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西晋的法律与秦朝的法律相比,对私拿养子财物的规定有了变化,说明可以将养子等同于亲子对待,这说明血缘亲情得到强化,不是淡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宗族权益的现象,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西晋时期将养子与亲子同等对待,这说明自汉代以来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被强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2.解析:孟子的“民贵君轻”体现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意思是:百姓要屈从君主的意志,君主要屈从天的意志。二人的意思是相反的。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中的“仁爱”与D项中的“德治”材料均没有涉及,故排除。

  答案:B

  3.解析:B、C两项均只讲一方面,不足以全面概括董仲舒的治国理念;D项“均贫富”的主张属于农民阶级思想,而董仲舒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由“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为A项。

  答案:A

  4.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由题干材料中该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理论,为君主*统治提供神学依据可知,该学者是西汉的董仲舒,C项正确。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A、B、D三项均与题干所示思想特点不符。本题选C项。

  答案:C

  教案【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和汉武帝“有为”的具体表现、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分析从汉初“无为”到汉武帝“有为”的时代背景;依据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主张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与影响;理解汉武帝尊儒措施的影响;初步感悟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教材,识记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和汉武帝“有为”的具体表现、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分析从汉初“无为”到汉武帝“有为”的时代背景;依据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主张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与影响;理解汉武帝尊儒措施的影响;初步感悟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请问: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最喜欢什么样的思想?汉朝统治者又喜欢什么样的思想?为什么?

  引导:春秋战国到秦朝,统治者喜欢法家思想;汉初统治者推崇的道家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8-11,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注意“前言”、历史纵横等部分

  A1:简述汉初统治者“无为而治”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表现。

  【2组学生板演预测】历史背景: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急需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表现:休养生息,如减轻田租、减免赋税和徭役、士兵还农等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如何理解“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影响。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魏晋玄学家则通过宣传无为而治,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谈、无所作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怎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呢?

  从历史经验来看,至少应把握以下五条:一是与民休息,宽容大度。二是顺乎自然,恪守天道。三是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四是以正避邪,谨言慎行。

  A2:汉武帝为何要放弃汉初的“无为”,而追求“有为”呢?这能说明什么?

  【3组学生板演预测】原因:一方面,汉武帝时汉朝的经济实力得到恢复和增强,人民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因此统治者有实行“有为”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另一方面,社会也潜伏危机,如诸侯割据、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等,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必须采取积极有为的措施。

  说明:“无为”和“有为”的政策都是适应当时历史条件所指定的,依据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治国思想,制定不同的治国政策是历史的必然。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2.阅读教材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联系“学习之窗”和“资料回放”。

  A:简述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你是如何评价他的这些思想主张的?

  【4组学生板演预测】思想主张: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3儒家道德观点:“三纲五常”

  评价: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加强君权的需要,有利于为何封建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弘扬,但过分强调君权,对中国后代历史发展不利,其儒家道德中也有些腐朽的思想,如果过分强调父权和夫权等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B: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何特点?汉武帝为何接纳他的思想主张?

  【5组学生板演预测】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学、阴阳五行家的思想、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众家。2引入“天人感应”说,强调君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3政治思想上,主张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同时又以神权限制君权。4以维护君权为最终目的,儒家思想渐沦为官方哲学,迅速成为社会正统思想。

  原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可取和需要批判之处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3.阅读教材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

  A1: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得以推广并逐渐取得独尊的地位?

  【1组学生板演预测】措施: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儒家学者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推广儒家学说。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B:自秦朝到汉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主要治国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儒家思想为何能成为正统思想?

  【1组学生板演预测】变化:法家——道家——儒家。

  原因: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受到打击历史原因;汉初黄老思想到汉朝中期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现实原因;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新儒学,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自身原因;汉武帝以皇帝意志尊儒倡儒决定性因素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知识梳理】【师生互动小结】

  一、历史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恢复发展了经济,增强了国力,但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汉初局势发展要求汉武帝“有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危机,以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

  3.思想主张: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针对行为规范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三、措施与影响

  1.措施: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2.影响: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合作探究】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o为政》

  材料二:董仲舒说:孔子修《春秋》,把一统当作首要的大事,因为这是天地的常道,古今的通义。现在学士们各持异说,朝廷无法一统,法制屡变,臣民不知所从。请将不属于《六经》、不合于孔子的学说,一概废绝不用,专用儒术。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2组学生板演预测】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适应了*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2按照材料二之主张,汉武帝是怎样“专用儒术”?这一做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组学生板演预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考官“博士”,兴办太学。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展;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材料三: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他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被接受。

  ──《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

  3根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指出董仲舒观点的实质和影响。

  【4组学生板演预测】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实质: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受命于天,依照天意进行统治,神化君主权力,是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在当时对巩固政权和国家统一安定起了积极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检测反馈】【5组学生板演预测】

  1.《中国文化概论》认为,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二重性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对此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在春秋乱世,维护礼教纲常不被统治者所接受②“一手伸向过去”体现儒家学说的复古性、守旧性③“一手伸向未来”体现儒家学说维新、开明的特点④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因适应统治者需要而成为正统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课后小结

  本节课主要阐述儒家思想在汉代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过程。涉及到一个“中心人物”——董仲舒,两个思想核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两个“隐性”知识点,即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西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

  课后习题

  1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创立了新儒学,赋予了儒家学说新的含义,表现在

  A.人定胜天B.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D.以德治民

  2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于

  A.圣人B.儒者

  C.官吏D.帝王

  3汉武帝问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

  4西汉某年,位于辽东的高祖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起草了一篇《灾异之记》奏稿,指责在辽东立高祖庙不合礼制,发生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大臣以谢天。该奏稿内容体现了董仲舒的哪一主张

  A.春秋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

  D.君为臣纲

  5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封禅泰山的主要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B.祭祀天地神祇

  C.宣扬“君权神授”D.报答天地之恩

  板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