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学习网高中知识点高三内容页

高三年级历史模拟复习题及答案

2020-06-02 21:25:01 高三知识点 访问手机版

  【导语】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免费学习网高三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三年级历史模拟复习题及答案》助你金榜题名!

  【篇一】

  1.《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粵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

  A.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较高

  B.特别注意产品生产地域分布

  C.导致各地经济交往密切

  D.呈现出产品区域化发展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可以看出,各国的手工业各具特色,说明地域特色较为明显,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排除A;材料表明手工业产品地域特色较为明显,无法体现是否注意产品生产地域分布,排除B;材料表明手工业产品地域特色较为明显,在材料没有体现各地经济交往的信息,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汉元帝曾下诏说:“盖闻贤圣在位,阴阳和,风雨时,日月光,星辰静,黎庶康宁……今朕恭承天地,托于公侯之上,明不能烛,德不能绥,灾异并臻,连年不息……天惟降灾,震惊朕师。治有大亏,咎至于斯。”这一史实表明汉元帝

  A.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B.缺乏应对灾害的手段

  C.接受了“天人感应”学说

  D.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天惟降灾,震惊朕师。治有大亏,咎至于斯”可知,汉元帝认为上天降灾,多次警告,是治国有过,罪有应得,符合“天人感应”学说,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元帝认为天降灾祸,是因为治国有过,体现了天人感应,无法体现发展儒家思想,排除A;汉元帝认为天降灾祸,是因为治国有过,材料并非强调缺乏应对灾害的手段,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应,与完善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天惟降灾,震惊朕师。治有大亏,咎至于斯”,联系所学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分析解答即可。

  3.清代学者赵翼曾评价说:“前代举孝廉即为入仕之途,唐、宋惟重进士一科。唐宋所谓举人者,不过由此可应进士试耳,其时士之试于礼部者,在内由京兆府考试录送……盖唐宋举人谓之举进士。”这说明唐宋时期

  A.政府重视考核士子的才能

  B.亟须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C.考试成为选官的途径

  D.缺乏对官员品行的考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唐宋所谓举人者,不过由此可应进士试耳,其时士之试于礼部者,在内由京兆府考试录送”可知,唐宋所谓的举人仍然是需要考试的,说明唐宋时期政府重视考核士子的才能,故A正确;材料反映举进士仍需经过考试,无法体现科举制的弊端,不能说明亟须进一步完善科举制,排除B;C项中“选官的途径”表述太绝对,错误;举进士是被推荐的人才,“缺乏对官员品行的考察”错误,排除D。

  4.下面为清朝前期获鹿县地权分配情况表。据表可知,当时该地

  A.土地集中现象严重

  B.小农经济较为盛行

  C.流民问题日趋严重

  D.人地矛盾非常激烈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清朝前期获鹿县的地权分配情况进行直观的分析,从中得出结论:清代前期,获鹿县耕地为50亩以下的农民所占有的土地为70%以上,该县应该是自耕农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县份,小农经济较为盛行,故B正确;材料表明100亩以上的户数土地占有量是比例较小,说明土地集中现象不严重,排除A;获鹿县耕地为50亩以下的农民所占有的土地为70%以上,表明小农经济较为盛行,流民问题不严重,C错误;获鹿县耕地为50亩以下的农民所占有的土地为70%以上,说明人地矛盾不严重,D错误。

  5.洋务运动后期,破“夷夏之防”,“师夷长技”,“礼失求诸野”这类矜持口吻,渐渐不大用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中西文化交融使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B.西学东渐使国人对外部认知日趋客观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为社会转型奠定基础

  D.洋务派重视西方器物使中西间差距缩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夷夏之防”“师夷长技”“礼失求诸野”体现了中国人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技术不如人、军事不如人,主张“师夷长技”,说明中国本能上又敌视外国人,“礼失求诸野”意思是:如果礼制沦丧后,那就要到民间去访求,材料说明洋务运动后期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有所改变,夷夏观念有所改变,说明西学东渐使国人对外部认知日趋客观,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夷夏观念问题,无法体现中西间差距缩小,排除D。

  6.下表反映了中华民国成立之初两大政党的情况。据此推断,两党斗争的焦点应体现在

  A.是否拥护君主专制

  B.是否实行政党政治

  C.是否拥护民主政治

  D.是否拥护袁世凯

  【答案】D

  【解析】

  【详解】国权党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拥护袁世凯政府,国民党以“民权党”自居,坚决反对总统制,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两党斗争的焦点体现在是否拥护袁世凯,故D正确;中华民国成立已经*了君主专制制度,两党斗争不存在是否拥护君主专制的问题,排除A;政党政治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不符合题意,排除B;国权党和国民党都主张民主政治,两党斗争的焦点是是否拥护袁世凯,是否实行总统制,C错误。

  7.1937年,国民政府中央经济行政机构编制由3684人减至1561人,精简率达58%。原来分属于政府和军队的经济机构,基本上归口在经济部、交通部和财政部之下,最后又受国防委员会领导。这一调整旨在

  A.适应全面抗战的需要

  B.优化政府机构的职能

  C.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D.规范经济管理的模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原来分属于政府和军队的经济机构,基本上归口在经济部,交通部和财政部之下,最后又受国防委员会领导,适应了全面抗战的需要,标志着国民政府战时经济领导体制的形成,,为战时统制经济的实行提供了制度保证,故A正确;国民党调整中央经济行政机构主要目的是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优化政府机构的职能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材料表明国民党实行战时统制经济,这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民族工业,C错误;国民党调整中央经济行政机构主要目的是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规范经济管理的模式”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

  8.1957年,毛泽东说:“知识分子中间,大多数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但不一定相信马克思主义用它来指导创作的就更少了。所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不能强制人家接受。”为此党中央

  A.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B.在知识分子中间开展整风运动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D.发动知识分子开展上山下乡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不能强制人家接受”即体现了主张在文艺领域百花齐放的思想,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人运动,排除A;“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不能强制人家接受”即体现了主张在文艺领域百花齐放的思想,并非开展整风运动,排除B;材料信息与“知识分子开展上山下乡”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7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不能强制人家接受”,联系所学双百方针的内容分析解答。

  9.在古希腊人看来,人体是造物主最完美的杰作,希腊神话中的十二位主神几乎都是有着黄金比例的俊美裸体形象——男性神肌肉发达、体格健壮、健美匀称;女性神各个婀娜多姿、丰腴饱满、光彩照人。这说明古希腊

  A.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B.宗教信仰意识比较淡薄

  C.认为人是世界真正的主宰

  D.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古希腊人认为人体是造物主最完美的杰作,体现了对人的赞美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的人文主义思想,说明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中,故A正确;古希腊人信仰神,“宗教信仰意识比较淡薄”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体现古希腊人赞美人,无法体现人是世界真正的主宰,排除C;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古希腊“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古希腊人看来,人体是造物主最完美的杰作”,联系所学人文主义的含义分析解答。

  10.有学者说,在宗教气息浓郁的16世纪,人文主义者只能拐弯抹角地宣传自己的主张,而宗教改革家却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基督教和《圣经》精神的,这种坚定的使命感使他们在宣传自己的宗教主张时表现得正气凛然和义无反顾。这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改革家

  A.主张重建信仰

  B.主张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

  C.倡导安贫乐道理念

  D.坚持世俗权力高于教会的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宗教改革家却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基督教和《圣经》精神的”,结合所学,宗教改革主张《圣经》至上和因信称义,反对教会的,主张重建信仰,故A正确;宗教改革反对教会的,并非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B错误;宗教改革家反对教会倡导的安贫乐道理念,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世俗权力高于教会的信息,排除D。

  11.英国君主制是目前西欧各国中最古老的君主制,尽管其已失去过去的政治辉煌,但至今仍是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君主制的保留是英国巧妙地维护国家传统的一种表现。英国政治制度的这一特点体现了

  A.对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

  B.国王不可动摇的统治权

  C.君主制推动着社会进步

  D.对传统制度的根本维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君主制的保留是英国巧妙地维护国家传统的一种表现”,这表明在英国民主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君主制一直被保留,体现了英国对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A正确;英国的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虚位,没有实权,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保留君主制,未体现君主制推动着社会进步,C错误;英国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不是对传统制度的根本维持,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对君主制的保留是英国巧妙地维护国家传统的一种表现”,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2.美国马歇尔计划实行的两年零九个月中,美国对西欧的全部援助中有88亿美元用于采购国内货物,具体情况见下表(单位:亿美元)。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A.为欧洲走向联合奠定了物质基础

  B.为美国过剩经济能力找到了出路

  C.使西欧成为美国的出口市场

  D.缓和了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马歇尔计划”实行的两年零九个月中,美国对西欧的全部援助中有88亿美元用于采购国内货物,如原料和半成品、粮食、化肥、机器、汽车等,通过大量的资本和商品输出,美国为其过剩的经济能力找到了出路,故B正确;材料强调“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的全部援助中有88亿美元用于采购美国国内货物,无法体现欧洲联合,排除A;材料强调“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的全部援助中有88亿美元用于采购美国国内货物,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西欧成为美国的出口市场,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欧洲政治经济危机是否缓和的信息,排除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6年、1897年,清廷派李鸿章、张荫桓等人就加税一事与荚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接触,英国方面主张先裁厘(厘金税,清政府向过往客商征收的货物通过税,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中国方面则要求对方加税而自己闭口不谈裁厘,因此,这两年清廷的加税斗争没有任何进展。1902年,英国为了保证庚子赔款的偿还,与清廷进行实行切实值五抽五的谈判清廷几经犹豫,终于在《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上签字。条约规定中国首先裁撤洋货厘金,之后中国可提高进出口关税。但由于各国反对,清廷提高关税财政职能的计划,直至清朝灭亡也没有进展。

  ——摘编自裴洪彬《凊朝关税职能认识的变迁》

  材料二

  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与美驻华公使签订了《中美关税新约》,规定:“历年中美两国所订立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之税率,存票、子口税等项之条款,应撤销作废,而适应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接着,英、法、荷等国相继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关税条约》,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杈…中国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颁布“海关进口税则”,将各国于1926年同意的七级附加税率再分别加上5%的进口正税,共有八级税率公布为第一个国定税则,并决定于1929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

  ——摘编自邱松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政策》

  材料三

  2002年,中国大幅度地下降了5352种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使关税总水平降至12%,2003年1月1日,关税总水平从12%降低至11%,2004年对2400多个税目的税率进行不同程度的下调后,关税总水平降低至10.4%,2005年1月1日起,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关税总水平由10.4%降低至9.9%,2006年,降低植物油、化工原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143个税目的正常贸易税率。到2011年,将关税总水平降至9.8%,与2001年的关税总水平相比降幅为35.9%。

  ——摘编自张忆良《中国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提高关税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南京国民政府1929年的关税自主政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01年之后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的原因。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关税政策的认识。

  【答案】(1)原因:列强的反对和条约的束缚;清朝的国力弱小;裁厘导致中央和地方财源冲突。

  (2)评述:一定程度上争取了关税自主权,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抵制外货的倾销,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但中国的海关税率的制定依然受外国的制约,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3)原因: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

  认识:关税政策是调节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关税政策应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相适应。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条约规定中国首先裁撤洋货厘金,之后中国可提高进出口关税”“由于各国反对,清廷提高关税财政职能的计划,直至清朝灭亡也没有进展”得出列强的反对和条约的束缚,清朝的国力弱小;根据“厘金税,清政府向过往客商征收的货物通过税,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得出裁厘导致中央和地方财源冲突。

  (2)评述:根据“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杈”得出一定程度上争取了关税自主权,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根据“将各国于1926年同意的七级附加税率再分别加上5%的进口正税”概括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进口税有利于抵制外货的倾销,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根据“将各国于1926年同意的七级附加税率再分别加上5%的进口正税”可知,中国的海关税率的制定依然受外国的制约,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3)原因:根据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贸易自由,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也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

  认识:综合材料,可从关税政策是调节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和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等角度分析解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历史学者钱乘旦历史著作《西方那一片土》中,《古代希腊文化》一文里面介绍了很多古代希腊神话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希腊社会很多特点,其中有一神话故事情节如下:

  希腊神话中也有地狱,地狱虽黑但不恐怖,地狱之神叫哈德斯,他抢了一个女孩,女孩非常想念母亲,她母亲是谷神,就去求大神宙斯帮忙。宙斯心软了,就去向哈德斯说情,哈德斯不同意,后经过讨价还价,最后让女孩一半时间在地狱,一半时间回母亲身边。这样,当女孩回到母亲身边时,她的母亲心情愉快,于是人间就草木茂盛,春风秋阳;当女孩回到地狱时,她的母亲悲伤欲绝,人间也就寒风瑟瑟,冰天雪地了,四季就是这样形成的。

  结合世界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故事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古代希腊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这一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故事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情节:古代希腊的神表达着人间的喜怒哀乐。

  历史现象: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兴起。

  概述和评价: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是古代希腊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古代希腊商业与海外贸易发展,较早形成了平等的观念,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使雅典人比较关注个人价值。这些为人文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古希腊人首次把人放在世界的中心,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但这一思想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易造成个人私欲膨胀,从而影响城邦的稳定。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现象。根据“她母亲是谷神”“当女孩回到母亲身边时,她的母亲心情愉快,于是人间就草木茂盛,春风秋阳;当女孩回到地狱时,她的母亲悲伤欲绝,人间也就寒风瑟瑟”,可提取情节:古代希腊的神表达着人间的喜怒哀乐。神被赋予人的情感,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可得出反应的历史现象是: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兴起。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古希腊人文精神起源的原因、内容和评价等方面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即可。

  15.【历史选修1:历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淸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通过修订总理衙门时代的旧有制度,制定一系列新的规章,建立了一支高效、稳定、正规的外交官队伍。第三,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第四,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培训并重,重视提高外交官的业务素质。

  淸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成功变革得益于庚子惨败后清廷统治集团中形成的积极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变革氛围。洋务运动时期的努力最终为清末新政时期的改革铺平了道路,新政中外务部的官员大部分“都在国外学习或在驻外使馆工作过”。中国的现代外交体制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哪里需要变、如何变必然以西方模式作为参照系,这就更要扩大中外交往以“广见闻”。一些国内重臣对推动外交体制的变革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粤督陶模在1901年提出政府要设十部,外务部位居第二;袁世凯也积极号召政府将礼仪性外交活动制度化。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新政时期的外交体制变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答案】1评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完成了对旧机制的割舍与新体制的创建,推动晚清外交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要求;利于提高外交人员的素质,改变中国外交官员对于世界形势、外交惯例懵懂无知的局面,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有利因素:统治集团中形成了浓厚的变革氛围;国内重臣的推动;中外交往不断扩大;外交事务日益繁杂;洋务运动的推行。

  【解析】

  【详解】(1)本题属于评价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视角分析,消极的依据材料“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措施从推动晚清外交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等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庚子惨败后清廷统治集团中形成的积极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变革氛围。洋务运动时期的的改革铺平了道路,新政中外务部的官员大部分“都在国外学习或在驻外使馆工作过”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统治集团推动、中外交往扩大以及洋务运动推行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的改革题一般都由两问组成。第1问基本上都是归纳改革的措施,第2问大都是分析改革的作用、影响。归纳措施时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作答,分析影响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12月8日,在收到丘吉尔的求援信后,罗斯福即表达了想与丘吉尔进行私人会晤的想法,双方商定于1941年3月或次月进行会晤。但后来由于双方国内事务和战争需要,尤其是1941年春季,希特勒发动了对荚国传统势力范围(希腊和南斯拉夫等巴尔干地区)的入侵,直到8月9日,罗斯福与丘吉尔才在纽芬兰的阿金夏会晤。就这次会议的主题和召开的过程来看,可以说是一次“务虛”会,因为这次会议并非要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而是要发表一项阐述战争目的和战后和平目标的联合宣言。但这次会晤对罗斯福来说可谓大获全胜,最终昭告天下的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更是罗斯福思想和意志的集中体现。就英国而言,虽然美国没有同意直接参战和在远东帮助英国抵御日本的侵略,但作为一个非交战国与一个交战国共同发表联合宣言,这本身就是对英国在道义上的一种莫大支持。

  ——摘编自杨永锋《大西洋宪章〉与罗斯福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的背景及各自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的影响。

  【答案】(1)背景:德国发动的法西斯侵略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美国与日本法西斯的矛盾不断激化;英国与德国法西斯作战中损失惨重。

  美国的目的: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

  英国的目的:希望美国直接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与英国共同抗击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2)影响:有利于推动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为建立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提供了理论指导;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1940年12月8日,在收到丘吉尔的求援信后”“希特勒发动了对荚国传统势力范围(希腊和南斯拉夫等巴尔干地区)的入侵”,结合所学,1940年,德国发动的法西斯侵略战争规模不断扩大,1940年7月德国发动不列颠之战,英国与德国法西斯作战中损失惨重;结合所学,1941年时,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不断侵略扩张,美国与日本法西斯的矛盾不断激化。

  美国的目的:美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

  英国的目的:根据“就英国而言,虽然美国没有同意直接参战和在远东帮助英国抵御日本的侵略”得出希望美国直接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与英国共同抗击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2)影响:根据“作为一个非交战国与一个交战国共同发表联合宣言,这本身就是对英国在道义上的一种莫大支持”得出有利于推动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根据“而是要发表一项阐述战争目的和战后和平目标的联合宣言”得出为建立战后国际政治新秩序提供了理论指导。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宋恕(1862-1910),近代维新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指出科举考试制度下以小楷试帖取士,造成“京外风气”和“慕妍耻丑,举国若狂”,要求清廷仿日本学制,兴学育才。1907年,他出任山东编译局坐办,积极翻译出版各种教学用书及其他西学书籍,并提出“教育有直接,有间接”的理念。在他看来,学校属于直接教育,公园、阅报、音乐所、图书馆等是间接教育,“无间接之教育以为直接之辅,则虽有直接之教育,而其拒力大抵不足以胜四围反对之压力”。此外,他还主张创建“粹化学堂”,培养能够贯通古今中西文化的人才,以“欲欧侮之排去”。

  ——摘编自徐玉凤《宋恕与清末山东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恕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宋恕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答案】(1)背景: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西学东渐,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传入中国;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成功经验引发晚清士人的关注与学习。

  (2)内容:抨击传统的封建教育方式和科举考试制度;主张学习日本学制,兴办新式学堂;翻译新型学堂教科书及其他西学书籍;强调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重视发展社会教育;主张创建“粹化学堂”,培养贯通古今中西的人才。

  意义:推动了传统教育体制向近代转型,有助于近代民族意识觉醒和御侮图强;启迪民智,有助于推动西学在华传播;重视培养新式人才,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近代维新思想家和教育家”,根据材料“要求清廷仿日本学制”得出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成功经验的影响,并联系所学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可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西学东渐等角度分析总结。

  (2)内容:根据“指出科举考试制度下以小楷试帖取士,造成‘京外风气’和‘慕妍耻丑,举国若狂’”概括得出抨击传统的封建教育方式和科举考试制度;根据“要求清廷仿日本学制,兴学育才”得出主张学习日本学制,兴办新式学堂;根据“积极翻译出版各种教学用书及其他西学书籍”得出翻译新型学堂教科书及其他西学书籍;根据“教育有直接,有间接”得出强调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根据“主张创建‘粹化学堂’,培养能够贯通古今中西文化的人才”得出主张创建“粹化学堂”,培养贯通古今中西的人才。

  意义:根据“要求清廷仿日本学制,兴学育才”“欲欧侮之排去”概括出推动了传统教育体制向近代转型,有助于近代民族意识觉醒和御侮图强;根据“积极翻译出版各种教学用书及其他西学书籍”得出启迪民智,有助于推动西学在华传播;根据“主张创建‘粹化学堂’,培养能够贯通古今中西文化的人才”概括得出重视培养新式人才,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

  【篇二】

  1、《广东新语》中说:“澄海山中有(畲族)户……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下列与材料中信息不符的是

  A、以家庭为单位B、精耕细作C、刀耕火种D、生产方式落后

  答案B

  2.“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从《国语•齐语》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

  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答案A

  3.赋税制度是封建国家—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各级政府在对人民征收赋税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征发名目繁多的差役(兵役和徭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募役取代差役给予农民更多的人身自由便日益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列税法中能够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①汉代的“更赋”②北魏的“租调制”③隋唐的“庸”制④北宋的“募役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4.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答案A

  5.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利行人。”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的传统是()

  ①勤俭致富②乐善好施③注重诚信④守法经营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答案C

  6.自宋代起,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乐于接受这一经营方式

  B.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大为加强

  C.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D.土地兼并造成大量无地农民

  答案D

  7.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工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答案B

  8.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的“现代增长模式”是指

  ①依靠资本原始积累发展②依靠科学技术发展

  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④依靠殖民扩张和倾销商品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C

  9.元代并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答案B

  10.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欧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风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

  A.魏晋B.隋唐C.宋元D.明清

  答案D

  11.图10-2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答案C

  12.对北宋城市经济的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A.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B.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

  C.官府不监督交易活动D.经营活动是八方辐辏

  答案C

  13.假设唐代一位商人到长安做生意,其活动中不可能出现

  A.其生意活动必须接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B.让手下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D.在市里卖瓷器

  答案C

  14.《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D

  15.从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诸葛亮重视煮盐业B.诸葛亮发展织锦业

  C.曹操实行屯田D.孙权发展丝麻纺织

  答案B

  16.南北朝时期的民族火融合带来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①胡饼、烧烤等胡食流行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③喜吃胡瓜、核桃、甘薯④改变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17.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

  答案D

  18、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商业区D.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夜禁的限制

  答案B

  19.在我国古代,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答案B

  20.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地位。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B.生产不计成本

  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D.国家权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