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学习网高中知识点高三内容页

高三历学期模拟考试卷

2020-06-02 22:25:01 高三知识点 访问手机版

  【导语】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免费学习网高三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三历学期模拟考试卷》,欢迎阅读,祝愿天下所有的学子们都能取得的成绩!

  【篇一】

  1.“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

  2.“盖其背山带河,山肥民秀,为中州都会。其力足以内藩京师,其势足以外控诸夏,而其岁产之入,又足为兵赋之供也。”材料反映的区域应隶属于

  A.河南江北行省B.山西行省C.中书省D.宣政院

  3.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4.《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二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5.伯利克里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

  A.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B.法律只在公家事务中发挥作用

  C.深受罗马帝国万民法的影响D.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

  6.亚里士多德说:“有些批评家所以要责备梭伦也就在这一点上,他们论证梭伦把审判一切案件的权力交给这些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这些法庭的日益增强,历任的执政好像谄媚僭主那样谄媚平民。”这样的批评是因为雅典

  A.司法权被梭伦操纵B.民主制度的弊端显现

  C.德才之人遭到排斥D.陪审法庭垄断行政权

  7.“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在朝鲜战胜中国、确立了自己的优势,接着又完全吞并了这个国家。”这场战争是指

  A.甲午中日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C.九一八事变D.卢沟桥事变

  8.对联的内涵往往带有对时事的绝妙讽刺。近代的某次谈判中,伊藤博文出上联相难:“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李鸿章对曰:“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这里“帝王度量”是指

  A.开埠通商B.协定关税C.割地赔款D.允许驻军

  9.英国《当代评论》刊载:“大沽口有三名正在为各国轮船装卸货物的工人……都成了俄军的射击目标。……通州已是死亡之城……白河两岸的房屋被洗劫一空。这些都是那些文明使节的所作所为。”上述事件发生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10.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一《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

  B.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C.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

  11.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A.五四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革命运动D.南昌起义

  12.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对工商业政策作出新的规定:“要用比较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在双方有利的条件下,欢迎他们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领土内投资,开设工厂与商店,保护他们生命财产之安全,尽可能的降低租税条件,以发展中国的经济。”中共中央改变工商业政策主要是基于

  A.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开始调整B.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D.发展苏堆埃共和国经济的需求

  13.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A.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B.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

  C.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D.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14.下图是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示意图。在这次战役中,蒋介石给前方下达的命令是

  A.“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国民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

  B.“对朱、毛与贺龙合股之企图,务必随时洞察其奸,在战略上要经常注意,加以防范”

  C.“守土应具必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相应付,务须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D.“徐淮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的关键,必须团结奋斗,期在必胜”

  15.晚清时期在交易中,一些店铺所有权、经营权的转让,票股、信票、栈单的遗失等,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仅1909年《大公报》上关于股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这主要说明当时

  A.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B.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

  C.商业的环境日益宽松D.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

  16.收藏家余超伦说:“票证是历史长河中一朵灿烂之花,每一枚票证都是洞见历史的窗口。”右侧这张证明直接反映了

  ①中国当时实行计划经济②*政治影响依然存在

  ③*严重破坏经济建设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7.下表显示了中国某一时期各类企业出口走势比较,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

  A.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初步形成B.民营经济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C.国有企业改革有待全面展开D.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改变

  18.1953年,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2013年12月2日,《环球时报》报道称“美方建议遵守中国划定的东海防空识别区要求,日媒恼火指责盟友‘背弃’”。20世纪70年代,在中美日关系上美国曾有过同样的“背弃”并引起日本“朝野震动”的举动。该举动是指

  A.“乒乓外交”B.基辛格访华公报的发表

  C.《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D.《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20.2009年,奥巴马总统的访华受到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当时欧洲发行量的报纸德国《图片报》说:“人们看到,奥巴马在中国的演出是多么的温顺和谦虚,这是因为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时代已经远去。我们必须转向中国。”对此理解正确是

  A.表明美国已开始放弃其霸权主义政策

  B.表明中国成为能抗衡美国的超级大国

  C.反映出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开始形成

  D.说明国家实力强弱影响着其国际地位

  二、材料阅读

  21.12分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材料二我们试看当时所谓的新文化运动,究竟指的是什么?就当时一般实际情形来观察,我们实在看不出它具体的内容。是不是提倡白话文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零星介绍一些西洋文艺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不抉择地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

  ——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缺点是:一是在批判传统时缺乏公正与同情,忽视作家和民族传统的良好方面;二是对于新观念过于轻信,而又不免混乱模糊;三是他们对于复杂问题过于性急。

  ——周策纵《五四运动》

  材料四一方面,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通过“整理国故”,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几乎都是以这一时期为开端的,鲁迅的小说、梁启超和胡适等人的著作,实质上是都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4分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之历史命运”这一主题。8分要求: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22.12分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材料三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向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1据材料一,分析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特点,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政治妥协的?试以州权规定为例,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4分

  3政治妥协也曾被成功应用于外交领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2分

  23.12分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和国家体制往往受到本国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的水平、乃至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英格兰出现的*,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2011年,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新著《中国大趋势》

  请回答:

  1美国是如何解决材料一中所面临的问题的?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2分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2分

  3联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6分

  24.12分1958年我国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在此期间,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改革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他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30年不变。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大牲畜、农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生产队有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种植,决定增产措施。在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农副产品交售任务的前提下,生产队经营所得的产品和现金,在全队范围内进行分配。

  ——摘自《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

  材料二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附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就不要搞包产到户。这些地方领导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如何把集体经济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材料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1983年1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国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政策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何进展?据材料二,指出在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4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中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图。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说说你得到的认识。4分

  25.12分回顾建国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年经济学家孙冶方提出“价值规律将始终存在着而且作用着,所不同的只是作用的方式不同而已。”另一位经济学家顾准提出“让市场的力量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他们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批拓荒者。但遗憾的是,对这些真知灼见,当时既未能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理解和关注,也未能被政府的决策所采纳。

  ——李照丹《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理论认识的深化》

  材料二党对市场经济认识的过程

  时间内容意义

  1982年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1987年十三大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①1992年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1997年十五大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

  材料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真知灼见”在当时未被“关注”和“采纳”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表格内容的相关提示,完成表中①②③的内容。在“市场引导”企业方面,1984和1987年后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上分别提出了什么目标?6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2分

  【篇二】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题,48分

  下列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出后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相应位置。

  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D.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2.中国先秦某位思想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孝;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文饰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据此判断,该言论体现的观点属于

  A.法家B.墨家

  C.道家D.儒家

  3.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4.“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关于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图1《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图2《秦朝疆域图》图3《元朝行省图》

  A.图1至2的制度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在逐步加强

  B.图2至图3的制度变化反映了地方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

  C.三幅图共同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发展

  D.三幅图反映了地方政权的自主性逐步提高

  5.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史实结论

  A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6.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写道:“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伪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县,市邑数万,类皆如此。”对上述材料解读不恰当的是

  A.作者在批评东汉舍本逐末的社会现象

  B.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发展的情况

  C.东汉虽有抑商法令,但经商的人不少

  D.是当时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

  7.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追求。这主要是因为

  A.为了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的需要

  B.孝道思想成为主导思想

  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

  8.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9.唐太宗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在运作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B.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中书省和门下省互相制约,可抑制宰相权力的膨胀

  D.中书省和门下省互相扯皮,降低行政效率

  10.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

  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

  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B.只适合南方水田

  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D.变革了耕作方式

  11.《唐律疏义》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据此可知当时

  A.限制经营场所B.奉行“重农抑商”

  C.商业空前繁荣D.重视监管商业

  12.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载,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板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运用

  C.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D.雕版印刷仅限用于官方刻书

  13.《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

  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

  14.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15.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的初衷,依据材料一《宋会要辑稿》“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的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材料二《太宗实录》“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之权。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A.不管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需要进一步考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B.《太宗实录》是第一手资料,故材料二的结论更为可靠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缺乏相应的考古资料的证实,故都不能成立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总体趋势,故材料二正确

  16.李剑农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记载:“宋朝从事于耕作之农民,除一部分自耕农外,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即为官田之佃户。在此相对关系下,土地之转移,除一小部分官田外,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B.私田数量超过官田

  C.国家与地主争夺土地D.佃户成为耕作主力

  17.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

  18.《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19.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B.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C.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D.灌输以农兴业的思想以“存天理”

  20.元世祖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这说明元代

  A.注重权力监督B.实行三权分立C.完善三省六部制D.加强机构分工

  21.《元史》载:“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材料主要表明元朝

  A.正式建立后开始走上统一全国的进程B.创立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在统治区域范围内全部推行行省制度D.地方行政管理上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

  22.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明清汉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C.这种转变彻底解决了宋明理学的弊端

  D.这种转变受到了明清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

  2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24.明代,农民越来越深的被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材料说明

  A.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B.明朝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明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25.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概况

  康熙二十四年1685设粵广州、闽泉州、浙宁波、江上海四海关;

  康熙三十七年1698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并设商馆,当地称为“红毛馆”。

  乾隆朝为防止宁波沦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但收效甚微。

  乾隆二十二年1757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开放

  1793年、1816年英国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请求增开互市口岸,清廷拒绝。

  A.康熙皇帝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B.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C.乾隆朝举措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导致了战争

  2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不合理的是

  A.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B.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C.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

  D.西方对中国不公正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的需要

  2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28.《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约中的“领事裁判权”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对,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材料突出反映了

  A.领事裁判权是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一个标志

  B.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

  C.当时统治者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

  D.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

  29.马克思在论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说:“我们不要像骑士般的英国报纸那样去斥责中国人可怕的残暴行为,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蠢笨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而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下列表述中不符合马克思观点的是

  A.明确否定了英国报纸对中国的歪曲B.认定中国进行的人民战争的正义性

  C.认为中国不应做无谓的抵抗和牺牲D.文明程度影响起义民族的抗争手段

  30.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说:“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之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错误的是

  A.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在华垄断

  B.客观分析了中西方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

  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

  D.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31.买办亦称“康白度”葡comprador,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其性质既是外商的雇员,也是独立商人。下列关于买办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买办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产生的特殊阶层

  B.买办是西方国家在军事和经济上侵略和控制中国的工具

  C.买办因其身份特殊,在政治、经济和法律上都是独立的

  D.买办阶层倡导和推动了洋务运动,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

  32.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摒弃陈旧腐朽的儒家文化B.改变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

  C.提倡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D.顺应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第Ⅱ卷主观题共52分

  33.25分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

  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宗法制的发展变化3分,并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宗法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分我们应如何认识宗法制的这种演变?2分

  34.12分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福利体系的内容及措施

  西汉初年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赈恤鳏寡、尊老养老、基础教育、医药救助、放赈救灾、丧葬抚恤、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

  唐宋时期把“劝富豪以助济施”作为重要国策,但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用于特定的灾难救助、军事支出和水利工程。政府主要通过给予宗教团体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后的地租来兴办一些常规性福利机构,来为社会提供养老、医疗、救济、丧葬等基本公共服务。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居养院、漏泽院、安济坊、安乐病坊等,多是采用这种办法,由僧人主持。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虽然把一些慈善机构收回,由官府自办,但还是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公私合作的公共设施建设。在赐爵筹资方面,进一步制度化,确立一系列的标准,并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和资金参与地方架桥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设施建设,如《泉州府志》记载,泉州明清造桥260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还有60多座是僧人主持兴造。

  ——摘编自周素丽《中国古代公共福利体系》,《人民论坛》杂志2015年11月

  根据材料,找出至少两个中国古代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5、36题为选做题,请任选其中一题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将你选做题目番号前的方框涂黑

  35.15分历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综合《唐书》、《唐会要》等有关史籍记载,武后时期的科举考试一般是在二月开始,制举、殿试时间是不等的,科目和科第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传统科目之外,还有文艺优长科、理选拔萃科等。由皇帝主持的制举、殿试规模宏大,人数极多,使当时文场呈现出旷古未有的盛况。《大唐新语》称“应制者向万人”。至于制举的试题、殿试的策问,多半涉及政抬、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注重取题社会、联系政治。

  ——马思博《论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材料二: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关陇把持特权,门阀观念非常的严重。不利于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进入官场。为了使没有权利和地位,但有才能的人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有所作为,并且得以升迁。于是在显庆四年武则天改《氏族志》为《姓氏志》,以武氏为第一等,其余均按官位高低为准,那些出身士兵立有军功的人,也可以跟世家大族列为同一个等级。这样一来扩展了用人的范围,也寻找到许多庶族地主中有才能的人。

  ——吴玲莉《浅析武则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和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则天的人才观。7分

  3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有为与光绪皇帝论法国革命时说:“民性可静不可动也。一动之后,若转石于悬崖,不至于趾不止也。《传》日: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民愚不知公天下之义则已耳。既知之,则富贵崇高者众之所妒,事权尊一者众之所争也。法民既远感于美民主之政,近睹于英戮查理士逐占士第二之故,则久受压制,具瞻岩岩,必倾覆之。”“则莫若立行干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二后诸主然。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然则今日之中国,惟有实行欧洲十八世纪革命高潮中流行之平权思想而已。平权派之言曰:人权者出于天授者也。故人人皆有自主之权,人人皆平等。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此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盖政府之所以成立,其原理在于民约。故国民主政,为政治自由之要义。然则“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

  ——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在君权方面的思想主张及其提出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