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学习网高中知识点高三内容页

高三必修一历史知识重点知识点

2020-06-04 13:40:02 高三知识点 访问手机版

  【导语】信你自己,别让别人的一句话将你击倒。走在人生道路上,要担负起你的责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而真正能享受自己世界的人却不多。人人都走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世界既是真实存在的,又是深埋于每个人的内心的。一部分可以与人分享,一部分却是自己独有的,特有的,即使最亲密的人也无法触及的。免费学习网高三频道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必修一历史知识重点知识点》,供大家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免费学习网高三频道。
  
  【一】

  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二】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
  第三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削弱了宰相权力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