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学习网高中知识点高一内容页

高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020-04-15 08:21:01 高一知识点 访问手机版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免费学习网为你整理的《高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高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根据课文理解“摄谱学”“声纳”“超声”等概念,积累有关科学知识;

  3.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提高辨析文章内容和筛选重要语句的能力;

  4.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4.引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用“跳读法”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筛选各段的关键信息。

  明确:1音乐是我们人类所需要的有意义的东西。

  2大自然的声音能使人聊以自慰。

  3白蚁的敲击声有规律、有节奏。

  4白蚁的声音有意义。

  5不能界定大自然的声音有某种具体的意义。

  6蝙蝠发声的奇异特点。

  7不同的动物用不同的部位发声。

  8猩猩、乌龟等动物的不同发声方式。

  9鸟类声音的不同意义。

  10歌鸲、野云雀等鸟儿声音丰富的曲调。

  11唱歌像说话一样,是人类生物性活动的主导方面。

  12蟋蟀或蚯蚓等的声音具有合成音响的特点。

  13鲸鱼唱歌是为成功而喜悦。

  14人类的音乐也具有迷惑不解的特性。

  15音乐记载着生命形成的过程。

  16大自然的声音给我们许多的启示。

  三、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文章共计1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由现代生活引出说明的话题,指出大自然不喜欢长期间的沉寂,到处充满美丽而和谐的音乐。

  第二部分3~14状写大自然中到处充满奇妙的乐章。作者列举了许多例子,指出它们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音乐”。

  第三部分15~16概述大自然的“音乐”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

  四、重点语句分析

  1.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分析:我们人类拥挤地生活在一起,处于大量的无休止的废话噪声中,由于有了音乐,才避免了被废话毁灭的灾难。这句写音乐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以引出下文对大自然音乐的介绍。

  2.那有节奏的声音,也许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现——是一种最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无生命物质转化为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

  分析:这段文字是作者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驱力原因的一种解释,作者认为人类创作音乐是为了记载一种最古老的记忆。记载人类从无生命物质转化为生命形式的过程。

  3.企图赋予这种特别的声音以某种具体的意义,那显然是有风险的,整个生物声学领域都存在这类问题。

  分析:动物发出的声音往往难以确定具有某种具体意义,生物声学领域都存在着把某动物声音确定为某种意义的错误。

  五、本文写作特色分析

  1.举例丰富,具体可信。

  本文共列举分析了20多种动物发出的声音,来说明动物充满音乐,由于举例多,涉及各级各类动物,分析又具体,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令人信服。

  2.语言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是科学小品文的共同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运用拟人手法,对许多动物赋予人的行为特点,因而显得十分形象生动。如:“骷髅天蛾用吻作洞箫,吹奏出高调的管乐声”“蟾蜍互相对歌,朋友们则报以应答轮唱”“我后院的画眉低首唱着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

  六、小结

  本文描写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动物们的声音,指出动物们的声音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音乐。说明了通过交流和合作表达生命的和谐的重要意义。文章给人以积极的启迪和力量,引导人们对自然界和对生物圈持乐观的态度,感受到一切生命的美好。

  高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理清思路,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了解在说明文中大量引用史料和诗文的作用。

  3.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中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研究的精神和写作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把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图表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作假设等。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第一,内容上的科学性。说明文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第二,结构上的条理性。事物和事理有时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为了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说明其特征时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也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这种说明顺序往往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层次上,所以阅读说明文时,理清结构层次与把握说明顺序是一致的。

  第三,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所以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无误,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说明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门学科的教科书、科普读、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都是说明文。可以说,说明文和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3.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难点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方法问答法、小组竞赛学习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预习布置

  1.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2.参照书上“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多媒体图片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荔枝的外形和味道。然后介绍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请学生比较自己和白居易的描绘,谁说得更形象、更优美?最后引出贾祖璋对白居易的质疑,明确白居易的描写美则美矣,却不够准确。

  一.作者:

  1、贾祖樟(1901-1988),浙江海宁人。我国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二、解题

  1.课题出自明朝陈辉的《荔枝》诗(补充诗歌全文),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荔枝

  (明)陈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讨论明确:

  南州——荔枝的产地,泛指我国南部地区。

  六月——荔枝的成熟期。“六月”指的是荔枝成熟的季节,生活中观察很仔细的人就会发现实际上六月根本就没有荔枝,而是到七八月份才会上市。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的六月实际上是指阴历的六月。

  荔枝丹——说的是荔枝成熟后的颜色。

  2.提问:文章用诗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

  明确:好处——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既说明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又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3.明确文体,复习说明文知识。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

  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

  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

  说明文相关知识复习。

  常见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说明。

  空间顺序——即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如:整体——局部上——下外——内远——近

  事理顺序——即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

  如:一般——个别主要——次要原因——结果现象——本质

  总述——分说简单——复杂特征——功用

  常用说明方法:

  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画图表、举例子、打比方、引用……

  三、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字词

  褐(hè)色红缯(zng)瓤(ráng)绛(jiàng)

  贮(zhù)藏宠(chng)幸妃(fi)阙(què)

  囊(náng)襄(xing)粤(yuè)醴(l)酪(lào)

  啖(dàn)蘖(niè)龟(jn)裂

  四、概括要点,理清思路

  1.学生自主阅读,通过抓中心句概括并列出要点。

  2.课文分析

  这篇文章准确、翔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做了一般性介绍,并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本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10段),分三个层次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

  第一层是第1段,以小学学习《荔枝图序》向老师质疑为引子,引出“荔枝”这个话题。第二层是第2~5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外壳、颜色、果形、大小)。第三层是第6~10段,主要写荔枝的果实(膜、肉、核、花)。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荔枝果实,采用由外向内的说明顺序。

  第二部分(第11段~14段),主要介绍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

  第11段写荔枝的产地分布,用“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证明荔枝原产于我国;用南越王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证明荔枝的栽培在我国至少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

  第12段用现在知道的13种讲荔枝的古书,特别是“蔡谱”,更有力地说明荔枝原产地在我国。

  第13段为说明荔枝“喜温暖”的习性,“成都、福建是它生长的北限”,

  第14段引用苏轼的诗句,古诗今用,意在于今。古代能享受荔枝的只有杨贵妃之流,今天我们发展荔枝生产,要造福于广大劳动人民。

  3.根据所列的内容要点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作者在充分掌握荔枝的外形特征及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将多种写作顺序汇于一体。从全文看,作者是按照设疑问——讲知识——提建议的顺序进行说明的。由于作者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所以,从文章主体部分看,又是按果实——花——产地及栽培史——古代讲荔枝的书——习性及生长北限这样一种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写进行说明的(主要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次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即壳——膜——肉(假种皮)——核(种子)。细而言之,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

  这样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