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学习网中考知识点中考知识点内容页

张仲景的著作是什么有哪些

2022-09-20 19:18:01 中考知识点 访问手机版

  张仲景的著作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其中《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张仲景简介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的故事

  张仲景在医学上出了名,还虚心地为同行医病,不失时机地向别的郎中学习。

  从前,一些郎中们,只把医术传给自己的子孙,一般都不外传。那时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子女。他整天惆怅后继无人,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慢慢忧虑成病了。

  当地的郎中们,来给沈槐看病,都缩一头。老先生的病谁也看不好。越来越重了。张仲景知道后,就奔沈槐家来。

  张仲景察看了病情,确诊是忧虑成疾,马上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做成丸,外边涂上朱砂,叫病人一顿食用。

  沈槐知道了,心里不觉好笑!他命家人把那五谷杂粮面做成的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这药丸把张仲景奚落一番。

  亲戚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医病?笑话!笑话!”

  朋友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一顿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我看几十年病,听就没听说过,嘻嘻!嘻嘻!”他一心只想这件事可笑,忧心多虑的事全抛脑后了,不知不觉地病就好了。

  这时,张仲景来拜访他,说:“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学生斗胆。”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惭愧。

  张仲景接着又说:“先生,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了给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

  沈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内心十分感动。从此,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的郎中。

张仲景的著作
  

  张仲景的著作有《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等。

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张仲景提出了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症的“辨证论治”医 疗原则,确立了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的比较完整的理论 体系。以朴素的辩证观点看待疾病的发展,认为“六经”病 的任何一个类型都不是一种独立的病,而是外感热病整个发 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所呈现出的综合症状,即“六经之间有 一定的有机联系,并且能相互转变”。

  把临床症候归纳为阴、 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个纲领。把治病的原则分 为驱邪和扶正两大方面。还提出“随症治疗”的原则,主张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把严格的规律性同必要的灵活 性结合起来。

  在治疗方法上,创立了汗、吐、下、和、温、 清、补、消八法。所著《伤寒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奠定了中医治 疗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较大影响。

张仲景的家乡

  张仲景故里穰东镇张寨村东南现立高3米,宽0.65米的"医圣张仲景故里"碑一通,1993年,穰东镇政府划该镇仲景路东端6600平方米,作为张仲景纪念地。外围筑1.5米高透景护拦墙,纪念地内建张仲景纪念塔及医圣宫。塔为齿形四柱,自下而上,逐渐收敛交合为顶。塔顶有转盘彩灯两层,共计塔高30米。塔内耸立10米微芝葛高的医圣汉白玉塑金雕像,医圣右手握《伤寒杂病论》,左手持中药灵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