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学习网学科知识点地理内容页

高中地理会考必背知识点 重点考点归纳

2022-08-20 20:42:01 地理知识点 访问手机版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自转、公转的特点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

  ——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 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9.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

  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冰川侵蚀冰斗,角峰、冰川地貌冰碛地貌

  3.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地理合格考必背知识点

  人口

  1、常考要点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 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阶段 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

  发达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

  6、人口迁移迁出区: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区。

  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